中秋國慶壯歌飛,多難興幫志可追。
往日疫災民心累,抗疫英雄凱旋歸。
秋意盎然,陽光明媚,由榆林清澗農民畫家王山平同陜西喜秦傳統戲劇文化研究會愛心委員會代表張治蓮共同愛心慰問用畫像石這樣特殊的禮物獻唐都醫院謝永教授獻上一份祝福陜北雕刻記載,“英雄凱旋,載譽而歸”。陜西喜秦傳統戲劇文化研究會愛心委員會是由省民政廳批準成立、省文化和旅游廳為業務主管單位的全國首家以研究、保護地方戲曲的省級民間社會組織。在成立之初,就下設愛心委員會。盡其所力,為社會各界予以關懷和愛心,持續傳遞正能量。表達對“英雄”的崇敬與謝意!
經過全國醫務工作者齊心協力的“抗疫”,人們的生活終于迎來了往日的那種歡聲笑語。也正是因為勇敢的醫務工作者,才能安穩祥和的迎接即將到來的中秋、國慶節。“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他們的所有付出值得永久銘記。
陜北橫山黃土高坡,山高溝深黃土地養育的一位優秀醫療專家,陜北老鄉不少人到西安求醫得到過他的親自關照,陜北老區家鄉人都念念不忘。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呼吸科謝永宏教授,1月23號晚9點攜妻兒回陜北榆林探親看望91歲的高齡母親,原本計劃陪母親好好過個年。老母年前患上了帶狀皰疹,心里比較煩燥焦慮,他想利用春節孝敬和安慰一下老人。半夜三點,電話讓他趕緊歸隊,準備出征馳援武漢。他沒有絲毫猶豫,大年早晨返回西安執行救援任務,他患有腰椎退行性病變,初夕之夜奉命救援武漢出征,舍小家為大家。為國為民保家保駕護航。在武漢抗疫戰場上仁心仁術,使命與責任。面對抗疫“同呼吸、共命運”,共克時艱。指導當地醫療救治工作,幫助完善疫情應對方案。重型和危重雖的救治方案,千頭萬緒、心細如發,奮戰日日夜夜,他沖鋒在前,為換救患者的生命共同戰斗。自己腰痛,每次脫防護服都要比其他同事多花好幾分鐘,特別是工作時長,痛的不行,吃上止痛藥,一天不多喝水,日夜兼程。最美逆行者的敬業態度和奉獻精。為他點贊!深深感動著農民畫家王山平。
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后,農民畫家王山平奔赴家鄉清澗,精心挑選清澗石板。經過長達兩個月時間的純手工打磨、油漆、雕刻,一副栩栩如生的畫像石作品。畫像石作品出爐。這幅獨具陜北特色的畫像石作品出《英雄凱旋載譽歸來》獨具陜北家鄉特色的嗩吶隊伍迎接,身穿防護服的抗疫英雄騎著鹿,向著前路、向著福祿、更向著美好的新時代之路勇往直前。身后是吉祥富貴的牡丹正在盛開。疫情的陰霾在醫務工作者的攻堅克難下被驅散,春暖花開的生活重回往日的色彩。
畫像石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古典美術藝術發展和現代藝術作品有深遠影響,尤其在中國美術史上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自漢代至今,畫像石逐步衍變,繼承傳統藝術風格特點的同時,也得到了順應時代的改進,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創意產品深受海內外藝術愛好者的追捧。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自學成才的王山平創作的這幅畫像石作品也蘊藏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同為陜北人的唐都醫院呼吸科主任謝永宏向王山平和張治蓮表達了謝意,并表示將會繼續在醫療事業上奮斗。“醫者仁心”,在抗疫英雄謝永宏的身上,得到了印證,也在千千萬萬醫務工作者的身上得以彰顯。
?【作者簡介】張治蓮,筆名芳葉,陜北老區榆林人,異地他鄉生存在西安,醫藥公司職員。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未央作家協會會員,陜西慈善協會會員。2019年獲得陜西省幫幫樂扶貧協會年會優秀獎,陜西省慈善聯合會志愿者,參加陜西心理研究會,陜西省喜秦戲劇傳統文化研究會會會員。《大文坊》文學會員,業余愛好寫作小品,打油詩歌。2014未央征文《年味》獲獎,2019在中國工人出版年全國先進模范事跡匯編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