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躋春臺,溯說金大定。鐃鼓傳呵護,時和慶年豐。”這是清代翰林安錫侯(字秉玠,合陽縣宋家莊人)為合陽跳戲寫的一首詩。
跳戲,是流傳于合陽縣沿黃河一帶的古老劇種,因其表演系“舞蹈調動”“蔓延蹈歌”,人呼“跳戲”“調(tiāo)調(diao)戲”或“調(tiāo)調”;又因以社火鑼鼓主奏,伴以鐃鼓嗩吶,也有叫“鑼鼓雜戲”的。合陽跳戲是中國北方儺戲中的重要劇種。
跳戲的淵源,據世代相傳,有三種說法:一,古代民間迎神賽會“儺戲”的衍變;二,宋代宮廷“隊舞”的演化;三,金元時代鑼鼓雜劇的遺響。但因為缺乏文字或實物的佐證,尚難確定,有待進一步考察。民間的傳說是,元代嚴禁民間私藏鐵器,惟對鑼鼓雜戲監視稍懈。當地統治者出于宴賓酬客之需要,令農人以雜戲侑酒。鄉民便以雜戲為掩護,練習武藝,遂演成劇種。所以跳戲的劇目多采自民間傳說,且以武戲為主,扮演前代戰爭故事,旨在喚起民眾,反抗異族統治。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發展,加之統治者時禁時松,便漸演為文、武戲兼備。清道光、咸豐年間,是跳戲最盛期,僅合陽沿黃河各村,就有三十多個“跳戲”班社,一直沿至光緒、同治年間。辛亥革命后,戰事頻繁,跳戲日趨稀少;至抗日戰爭期間,已只有幾個村莊能演。到了今天,由于各種原因,除新池鎮的行家莊、洽川的莘里村之外,跳戲僅只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之中了。
在合陽縣,跳戲始終是以社戲形式出現的。演職人員不分身份貴賤,地位高低,從翰林舉人,到工匠農民,只要愛好,皆可同臺。從來只以村莊、地域為演出單位,沒有專業班社,更不出村演出。凡屬“跳戲窩子”的村莊,多按姓氏或居住遠近分成數社,社有戲箱,村有戲臺,爭強斗勝,自成風格。名藝人層出不窮,可惜只有姓名傳世,全無事跡記載,令人遺憾。
跳戲演出,一年一度,都在冬季農閑時節。一入臘月,便組織排練,訓練新手。跳戲的組織者叫“計謀”(雞毛,合陽方言中“謀”與毛讀mú),這些人雖然不一定技術高超,但卻有極強的組織能力。他的助手叫“計謀腿子”,主管各項雜務。群眾稱導演為“撥師”,或叫“跳母子”,這些人要能吃透劇情,會各種角色的全套動作,技術全面。從大年初一開始,各社便開始在巷道里敲鑼鼓,以造氣氛。初五正式出跳,到元宵節進入高潮,正月十六即停,有時二月二廟會也出跳。跳戲分為“廣場跳”和“上臺跳”兩大類。初五出跳,先在廣場上演出《臨潼山》《戰呂布》《穆柯寨》《武松打店》等短小啞劇,只表演動作不開口,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同場表演,動作整齊有力,場面壯觀;到了十五、十六日,或在廣場上演大本戲,或者“上臺”演出,但都由“好家”(把式)出臺,演出拿手劇目,也為年輕人作示范。
跳戲演出前,先由“春官”出臺,類似元明雜劇中的“副末開場”。春官身著紅袍,頭戴圓翅紗帽,勾豆腐塊丑臉,搖搖擺擺耍扇花上場。詞無定例,全是即興自編,或表本地風光名勝,或述農民困苦,訴說官紳壓迫,甚至指名叫罵,肆意嘲謔。此種形式顯系農民借機抒懷之需。民國初年,行家莊跳戲藝人黨萬壽扮演春官,出場后念道:“清朝民國都一般,哪個當官不愛錢。”臺下有人說:“你說這話小心招禍呀!”誰知他接著又說:“當面敢罵袁世凱,何況知事賈象山。”賈象山是當時的合陽縣知事,政聲極壞,這話說到了群眾心里,當下便是一片叫好聲。接下來是“鑼鼓打臺”,只以鑼鼓伴奏,演出武打戲,猶如皮影戲前之“打場”。這套儀式完成后,才開演本戲。
跳戲與其他劇種不同之處,是各種武角出場時均要“上勢”,動作威武雄壯,舞蹈性極強。文角和女角叫“踩場”,踏遍四角,步態輕盈。孫悟空上場,則用“猴勢”。動作雖千變萬化,但都是通過“平勢”和“凹勢”兩種基本功夫來體現人物形象的。根據上場人數的多少,共分為十八種上勢動作,靈活運用,但都顯示出清晰的民間拳術痕跡。
跳戲的聲腔不稱“唱”而名“吟”,以吟代唱,劇本中注“說”的地方則相當于其他劇種的“唱”。唱詞簡煉,一般四句,多則八句。
跳戲沒有弦樂伴奏,演出時有大堂鼓一面(過去還有單皮鼓一面),大鑼兩面,大鐃鈸、大嗩吶各一對,還有小鼓二至三面。未開跳先打一通鑼鼓,叫“打旦子”,起著“轟臺”、召集演員、吸引觀眾的作用。跳完也打一通鑼鼓,表示結束。“文戲”的鑼鼓點叫“擺文”,用鑼和小鼓;武戲的鑼鼓點叫“殺戰”,用堂鼓、大鑼、大鐃擊節,氣氛熱烈。唱詞也分上下句,上句“吟”完打兩下鼓,或敲一下短鼓點兒;下句吟完只敲鑼,不打鼓,據說這是古代“擊鼓進軍、鳴金收兵”的遺響。
男女角上場均用嗩吶伴奏,本來嗩吶曲牌豐富,作用不同,隨著藝人的謝世,現在只能演奏常用的四五種了。
跳戲劇目豐富,廣場跳和上臺跳各有五六百種之多。過去的劇本保存制度十分嚴格,村社之間互不交流,若發現隨意翻閱、傳抄、轉借者,必加重罰。后來大多毀于兵荒,建國后搶救出一部分。1961年,陜西省劇目工作室來合陽對跳戲進行全面調查,從各村收集跳戲劇本八十五本,現存陜西省藝術研究所。六十年代初曾鉛印過一冊,收入七個跳戲劇本。
1949年春,行家莊農民在“軍民聯歡大會”上演出《火焰山》,歡送解放軍西進關中;1957年春節,在“陜西省第三屆音樂舞蹈會演”大會上,行家莊藝人演出的《收紅孩》榮獲集體一等獎,黨讓之、黨宴林、黨云龍獲個人獎;1979年,跳戲恢復演出;1984年春節,中國藝術研究院來合陽為跳戲錄像;1987年春節,《陜西省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又一次來合陽為跳戲拍攝了資料片。跳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專家學者,被譽為研究中國戲曲發展史的“活化石”。2005年元宵節,中央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陜西省藝術研究所的數十位專家來到合陽,觀看了行家莊演出的《昊天塔》,呼吁社會要對跳戲進行切實有效的保護。2008年,合陽跳戲被列入第二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春節,行家莊培養了十余名新手,在廣場演出;2011年元宵節,莘里村恢復了中斷二十五年的跳戲演出,排練出傳統劇《鸞鳳橋》,不但吸引了十里八鄉的群眾,研究中國戲劇的法國專家也聞訊從北京趕來觀看,大加贊賞。(原載《渭南日報》20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