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渭南是有名的“戲窩子”,一代又一代渭南人都是聽著戲曲長大的。我從小就喜歡戲曲,后來在臨渭區文化局長任上多年,深知戲曲“高臺教化”的巨大力量。戲曲傳承著渭南的文化和傳統,也見證了渭南的發展和變遷。
目前在臨渭區流傳的戲曲劇目多達八種,有秦腔、迷胡、碗碗腔、秧歌、花鼓、豫劇、曲子、道情等。流傳于花園、大王、三官廟各大峪口的“花鼓戲”,是上世紀初期商洛、安康移民徙居后帶來的。較晚的豫劇、河南曲子,顯然是因大量難民定居傳入的。流行于東西兩塬及渭河以南鄉鎮的秧歌戲,據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已具雛形。那時候,居住在沋河川道一帶的農民為慶祝插秧結束,聚在一起載歌載舞,這就是最早的秧歌,后來演變為“劇”。東塬經崇寧鎮沿線王、豐原傳至塬下的程家及華縣樊家、郭家等村。西塬則由花園、陽郭、允曲、大王、何劉、閻村、三張、三官廟傳至塬下雙王、良田一帶,都流行秧歌劇。有民謠唱到:“鐵李的芯子閻村的蹺,崇凝的秧歌水上漂”,說明崇凝秧歌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乾嘉時期,渭南藺店著名劇作家李芳桂等文人學士熱衷于編創戲曲劇本,把碗碗腔皮影戲推上了藝術的高峰。他創作的《春秋配》《香蓮佩》《十王廟》《玉燕釵》《白玉鈿》《紫霞宮》《萬福蓮》《蝴蝶媒》《火焰駒》《清素庵》,以及《張古董借妻》《玄玄鋤谷》《四岔捎書》十本三折碗碗腔皮影劇本,人稱“李十三十大本”。所有這些劇目,已經成為傳世之作,被幾十個劇種移植,至今廣為流傳。《火焰駒》曾被拍成電影在全國映出,轟動一時,影響久遠。其劇本思想內涵深刻,情節曲折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結構奇巧精妙,語言清新典雅,甚至可以和莎士比亞的戲劇相媲美。晚清時期,渭南孝義張遠中創作的《十才子》等劇長期盛演不衰,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些新劇作造就了一批皮影班社和演員,他們不但活動于本鄉本土,還帶人攜箱南下四川,東奔山西、山東等地演出,從而把渭南皮影戲傳往省外。渭南戲曲發展達到了鼎盛階段。
辛亥革命以后,渭南戲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原有的班社相繼分化解體,重新組合,新出現了一些以演秦腔為主的班社組織,如“永安社”“化俗社”等,其中以“化俗社”較為有名。“化俗社”由辛市鄉李思白創辦,班子人數多達七十余人,活動也長達十年之久。這些私人創辦的秦腔劇社和皮影劇社,經常走街串鄉賣藝演出。當時的著名藝人有孝義鄉的羅士奎、盧成福等。劇作家有藺店鄉又一“十大本”劇作家郝心田等。他創作的秦腔劇《燭影斧聲》《平民革命》《對玉璽》《焚屋救艷記》、改編的《女巡察》《春秋配》《一箭緣》由西安易俗社排演,一度轟動西安。
在“渭華起義”的影響下,中共地下黨員姚明輝、楊純學、陳光健、袁光、田文蔚等組織“哈哈劇團”和文藝宣傳隊,活動于渭南、華縣一帶,演出以抗糧、抗稅、打土豪劣紳為內容的草命劇目。抗日時期也演出了不少宣傳愛國的抗日節目,為地方戲曲事業注入了活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的指引下,專業劇團先后成立,業余劇團也如雨后春筍,渭南戲曲事業蓬勃發展。韓生芳、張子明、張寶元等成立秦腔“新華社”。豫劇名藝人湯鳳英組織“和平劇團”。劉孝坤等人在渭南集資創建秦腔“新民社”,主要演員有余巧云、田正武、張彩香、張全民、周尚義等。解放初余巧云、張采香、田正武與琴師王東生等曾隨西北演出代表團赴京演出。藺店鎮姜炳泰改編的秦腔《法門寺》劇本,獲1952年陜西第一屆戲曲觀摩一等獎。碗碗腔藝人杜升初(一桿旗)受西北文化部戲曲改進處邀請,參加戲改工作,錄劇目30多本。
1959年大縣成立,渭南戲曲活動進入又一高潮。縣上成立了“戲曲劇院”,下屬有“新民劇團”“文光劇團”“碗碗腔劇團”“迷胡團”“曲劇團”“雜技團”等六個專業文藝團體,還成立了演員訓練團和專門從事服裝生產的“服裝廠”(戲劇服裝)。固市、官道、城關、崇凝、陽郭等區,區區有集體性質的專業劇團,社社有業余劇團。1963年,全縣業余劇團已發展到152個。這個時期,省、地區性會演調演頻繁,戲曲活動非常活躍。民間的“秧歌”“皮影”戲等也是百花齊放,爭妍競艷。同時出現了一些有相當藝術成就的名演員和民間藝人,如余巧云、田正武、申正坤、張全民、張彩香、杜登科、謝德龍、石永慶、郭向榮、李映凱等。他們不僅活躍于民間,而且多次在省、地乃至全國性文藝會演中獲得榮譽。余巧云唱腔剛柔并濟,激越纏綿,氣滿腔圓,蕩氣回腸。既含蓄貼切,又韻味濃烈,看過她出演《鍘美案》的秦香蓮和《三上橋》的崔秀英,都無不為她精彩的表演所傾倒。渭南人可以不知道縣長,但不知道余巧云是遭到人恥笑的。渭河沿岸長期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看了余巧云的《三上轎》,難受得半夜睡不著覺。”當時演出場所有人民劇院、工人俱樂部等。渭南戲曲進入了繁榮時期。
十年文革,戲曲飽受摧殘。傳統戲禁演,各劇團進行“斗、批、改”,批判所謂“文藝黑線”,部分戲箱、道具及戲曲資料遭到焚毀。但渭南人們不會忘記戲曲,也離不開戲曲。1971年縣上成立了文工團。1972年建成了解放劇院。余巧云在“文革”中受到沖擊,在下鄉演出時,劇團讓她燒鍋爐,就有許多群眾來幫她擔水燒鍋爐。過去她走到街上,后邊就有成群結隊的人追看。一次劇團在藺店鎮演出,十里八鄉聽說余巧云今晚出臺,藺店街道到小學操場的路上擠滿了人,路上人流不斷,真是萬人空巷。為了維持秩序,民兵把竹竿打斷了幾十根。為了不至于散場時踩踏出人命,政府把學校圍墻放倒了七八堵。盡管如此,演出結束后,操場上遺失的鞋只就拾了幾架子車。
改革開放后,渭南縣迎來了戲曲的春天。縣文工團改為秦腔劇團,縣上成立了戲曲創作組。1983年有專業劇團3個(地區2個)、業余劇團8個、影劇院5個,群眾文化活動也比較活躍。1984年辦起了辛市戲校,老藝人田振武、申正坤、趙定國重返舞臺。青年演員趙亞玲、田莉、張永利嶄露頭角。1988年,渭南成立了民間皮影學會。何德春的《祭岳墳》《飲馬川》,趙靜銘的《青絲吟》《澇池岸邊》多次在省市獲創作大獎。近年來,張自勝編劇的秦腔現代劇《橋彎彎月圓圓》影響很大,參加了“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紀念秦腔晉京五十周年”赴京演出。
千百年來,渭南人民正是通過戲曲豐富文化生活,獲取歷史知識,懂得愛恨情仇,感悟人生社會,不僅獲得藝術和精神的享受,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為一名戲曲愛好者,我希望地方傳統的戲曲事業繼續發揚光大,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