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是中國古代早期戰爭中常用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已經掌握了鑄劍的技術,銅劍就是當時一種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集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銅人,希望借此對銅劍形成威懾。鑄劍術在西漢年間得到改進,雖然劍變得更加精良,但是由于在實戰中不易掌握操控,戰場上的劍兵反而被更易使用的刀槍所替代。但是劍卻并沒有就此衰落,在戰爭中逐漸被淡化的劍融入到舞蹈里成為一種道具,在秦漢衍生出劍舞,于唐朝時達到巔峰,并大放異彩。
一、百兵之首的探索,起步于商周的祭祀活動,成長于唐朝劍舞風潮,封建王朝的鼎盛背后,冉冉升起的劍舞新星
劍,被稱為百兵之首,兵器中的君子,早在黃帝與蚩尤之時,文獻中就已經有劍出現的蹤跡了,據記載,黃帝以銅煉兵,鑄而為劍,而蚩尤則是取葛盧山之金水煉劍,雖然二者代表的是當時南北方不同的鑄劍文化。
但是可以確認,我國古代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劍器,從上古時期開始,中國人的祖先就已經學會了鑄劍。這些劍器或用于戰爭,或在祭祀中作為祭司用來敬神的道具。后來,在漢代,騎兵戰術逐漸壓制步兵,加之馬刀的使用方法更簡單粗暴,而劍的鑄造工序又比較嚴格,刀逐漸取代了劍在戰爭中的作用。而劍這種兵器卻并沒有就此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它的內涵被文人武者所提取,在古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在貴族皇室的日常生活里持續發光發熱。在唐朝,民間也形成了一波火熱的劍舞熱潮。
唐朝劍舞
當然,劍舞發展到唐代那樣的盛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的劍舞其實來源于商周時期的祭祀舞蹈,相對于唐朝的劍舞更加突出祭祀舞蹈的那一小部分,《山海經》中有提到的“持干戚而舞”,就是早期巫師向上天表達敬意時的舞蹈原型。雖然在這種祭祀性質的舞蹈中,祭司手中所持道具未必是劍,可能是斧頭,戟等其他兵器。但是這為后來劍舞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先秦時期的劍舞是包含在祭祀活動之中的,劍作為一種禮器,表達了那個時候的人對上天的一種訴求,或渴求風調雨順,或希望辟邪避災。在屈原所作的詩中,巫師手持鑲嵌著玉的法劍,指揮當時楚國盛大的祭典上的歌舞。
劍舞在祭祀中不僅代表著一種力量與氣勢,也表現出古人敬畏自然,又渴望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景。到了秦漢時期,國家一統,秦始皇從六國宮廷里擄掠了大量珍寶,包括當時有名的舞蹈藝術家,一并聚集到咸陽,促進劍舞領域的交流。
更不用說漢武帝還下詔組建了鼎鼎有名的樂府,舞女詩人聚集在這個官方機構里,使舞蹈表演更加專業化,劍舞也是在這一時期正式成為舞蹈里的一個分支,湖北發掘的曾侯乙墓里出土了一個鴛鴦盒,而上面的圖案就是舞女佩劍,說明劍舞在貴族階級中已經逐漸開始流行。
劍舞發展到唐朝,正是中國古典封建王朝最昌盛的時候,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而且由于當時統治者的政治態度比較開明,各種文化大放異彩,而劍舞,就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展現在唐朝人的眼前。
二、 劍舞不囿于宮廷梨園,以裴旻作為領軍人物,軍隊劍舞兼備觀賞與現實作用,共同帶動民間娛樂性質的劍舞觀賞蓬勃發展
在唐朝諸位皇帝中,唐玄宗猶愛樂舞,楊貴妃就以一曲霓裳羽衣舞深得玄宗寵幸,他還在宮廷中創建了梨園,后世用“梨園子弟”來指戲曲工作者,這里我們不談。單說這三千梨園子弟中,有一名女子脫穎而出,復姓公孫,在歷史上,她還有個更加響亮的稱號——公孫大娘,唐初許多社會名流都對其劍舞技藝稱贊不已,她的劍舞氣勢恢宏,靈巧而有力,對當時的劍舞風格都產生了極大影響。相傳,唐朝著名+書法家張旭將其劍舞藝術融入自己的書法之中,可見她的舞劍術對當時書畫藝術的貢獻。
唐玄宗在梨園設宴
與宮廷系的劍舞不同,軍中劍舞風格則更加凌厲,不僅可用于觀賞助興,也可以給軍中將士作為教學素材。還是在唐玄宗時期,張說在幽州參加軍宴時曾寫詩“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可見,劍舞在軍中也是極為盛行,劍舞供三軍將士娛樂,也可用于接待客賓。
軍營中劍舞的最大特點是在觀感較好的基礎上還有極高的實戰性,雖然劍已不是當時軍隊中的主要兵器,但是舞劍的動作卻依然可以在戰場上派上用場。軍營舞劍系也有其對應的代表領軍人物——裴旻,他的劍舞被唐文宗御封為唐代三絕之一,與李白的詩,以及張旭的書法并列,這可謂無與倫比的殊榮,現在我們能通過紙張看見書畫,卻無法再現裴旻將軍的高超劍舞。
?裴旻舞劍
當然,民間的劍舞藝術在此時并沒有處于下風,在唐朝尚武的社會風氣下,文人對劍術也極為看重,著名詩人李白就是唐朝著名劍客,他自己也寫了很多帶有劍客情懷的詩歌。
大環境如此,但是由于時代局限,平民百姓其實很少以劍舞者的身份參與其中,而往往以觀眾來觀賞劍舞藝術,不過盡管如此,百姓受到各位劍舞名人的影響之下,民間劍舞之風仍然流行,也有民間劍舞藝人發光發熱,創造出許多有名的劍術理論。而每逢節日性或者賣藝性質的劍舞表演,百姓往往樂于去觀看,排長隊者絡繹不絕。
三、劍舞輻射帶動藝術再創造,書法繪畫中的劍舞文化,梨園弟子公孫大娘廣泛走訪,助力劍舞推廣走上新的階梯
前面提到了當時很多有名的舞劍大師,而正是這些大師,將唐朝的舞劍藝術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時的舞劍代表人物之一裴旻,由于自身舞劍技藝高超,很有名氣,許多詩人都贈詩給他,將他稱為盛唐第一劍客。
開元年間,裴旻因母親去世向吳道子求畫,希望能以吳道子絕妙畫技所作之畫來超度母親亡魂,雖然以裴旻的名氣,吳道子絕不會吝嗇筆墨,但是為了能激發出自己的靈感,吳道子以自己長期未作畫手筆生疏為由,請求裴旻舞劍一段來幫他塑造所期望的畫面。
裴旻當即解去外面寬松孝衣,軍裝在身上更顯得他英氣勃發,他手持寶劍,舞了一段剛烈風格的劍舞,劍光閃爍,在座之人無不驚嘆稱奇,而他正當劍在空中之時,凌空出鞘,收劍入鞘,戛然而止。吳道子也沒有辜負裴將軍之厚望,畫出當時的巔峰之作,在場數千人看到這一幕,更加驚愕恍然,而后此事轟動一時,書法大家顏真卿也稱贊裴旻的劍術如“游電”。
與裴旻同時期的劍舞專家公孫大娘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她擅長許多類型的舞劍技藝。據記載,她不僅擅長以民間曲即興表演,而且能夠像當時的裴旻一樣,能夠跳高難度的“劍器”“渾脫”等專業劍舞。由于公孫大娘不僅在宮中為皇室舞劍,而且常常深入坊間,在民間也非常有名,對當時的民間劍舞風格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公孫大娘劍器舞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在幼年時觀看過公孫大娘的劍舞表演,童年的他已經被公孫大量高超的舞藝所折服,到五十年后,杜甫有機會再次看到她的弟子李十二娘表演的公孫系絕學“劍器舞”時,不禁深有感觸,寫下了著名詩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從這首詩的描述里,我們仿佛能看見“劍器”舞驚若游龍的氣勢以及舞者矯健的身姿,絕佳的表演效果展現而出。
四、 大唐盛世為劍舞藝術提供發揚光大的廣闊空間,文化的碰撞、尚武精神的推崇,劍舞輝煌的背后絕非時代偶然
劍舞出現之時,就已經被賦予了政治意義,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大多以禮樂教化萬民,可以說禮樂文化也代表統治者的意志。同時劍舞作為一種觀賞性極強的舞蹈形式,在外交上也常常出現劍舞的身影,如鴻門宴上著名的“項莊舞劍”。
鴻門宴上著名的“項莊舞劍
漢初,劍舞就已經在接待外國使臣中大放異彩,作為展現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劍舞者往往也能傳達統治階層尚武的精神內質。唐太宗李世民喜歡聽《秦王破陣樂》,而這首曲子的伴舞不僅有普通舞者,也有劍舞者參與其中。
舞劍之所以能發展到唐朝那時的盛況,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側面印證。劍舞初期是在漢朝冶煉技術出現突破時開始產生變化的,這個時候社會穩定,生產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劍本身被改良優化,所以作為劍舞的核心道具,劍的變化也促進了劍舞形式的變化。而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北擊突厥,當時外部安定的環境,加之內外兼修的經濟政策,以及生產力的飛躍,唐朝無疑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
各種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百家爭鳴的背后促進了劍舞的成長與繁榮。 “劍舞”活動可以在如此多的表演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被舞劍人發揚光大,是與唐代民眾勇武好戰的個性品質、軍隊強大先進的軍事力量以及唐人心中對劍的美學崇拜分不開的,也是一種文化和社會心理的生動反映。
劍也往往作為唐詩中的意象,出現在文人的辭藻里,這些詩人里,代表人物就是“李杜“,這二位可以說都是劍舞的忠實粉絲,而他們對劍的情懷從他們所寫的詩中也可見一斑,李白和杜甫都是懷才而不遇,青年時期有過浪跡天涯的社會經歷,在消極落魄之時,他們也會像當時普通文人一樣,飲酒解劍,對月舞劍,用以表達心中的愁悶。
在這些文人的影響下,這個社會對劍舞都有一定的欣賞與崇拜,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皆可以舞劍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期望能夠如同名劍舞家一樣,顯示出高超的劍術和逼人的氣勢。唐人積極推崇雄強偉岸、勇武拼搏的戰斗精神,社會尚武風氣濃厚下,為劍舞能夠在唐朝發揚光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劍舞并非是時代下偶然的輝煌,唐朝人的尚武精神融入劍舞之中,劍舞的風韻只代表的那時的文化一個縮影。而宋代以后,劍舞就基本退出歷史舞臺了。雖然在明清的戲曲中劍舞也融入其中,但此時所舞的劍早已不是寒光逼人的殺器,劍在這些舞蹈中已逐漸抽象化,漸漸失去原本的韻味。
參考文獻:《新唐書》《中國古兵器叢論》《呂氏春秋》《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