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任何一個劇種,都是通過演員的表演和演唱等藝術手段,來演繹某一具體事件,塑造某一人物形象,使之在形神兼備之中達到寓教于樂藝術目的的。而演員所表演的具體事件,則必須藉賴于劇本的具體描述。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劇種的表演形式與唱腔音樂,直接決定著這一劇種的產生與結構體制,而它所擁有的劇本與劇目,則同樣決定著這一劇種的成型和擅于表述的內容與體裁。那么,秦腔作為古老的地方劇種,它究竟擁有多少個劇目呢?根據六十年代初期的統計,秦腔共有劇目八千多個。
秦腔在舞臺上的呈現
目前,僅就楊志烈等同志編撰的《秦腔劇目考》一書,就收編了一千六百多本。這些劇目,從描寫的題材講,以表現重大的歷史事件、反映尖銳的政治斗爭、描述兩軍的軍事沖突等內客最為突出。其中如列國戲、三國戲、隋唐戲、楊家將戲、岳家戲、水滸戲等,所占比例極大。特別是楊家將戲,劇目最多,共八十五本。如《余塘關》《狀元媒》《金沙灘》《李陵碑》《五臺會兄》《清官冊》《破洪州》《審潘洪》《四郎探母》《吳天塔》《楊排風》《大破天門陣》《轅門斬子》《楊八姐盜刀》《擋馬》《楊文廣征西》《斬楊猛》《太君辭朝》等。
?秦腔《狀元媒》劇照
這些劇目,不僅表現了楊家五代男女老少、主仆親朋,為國盡忠和反抗異族侵略的愛國情操與斗爭精神,而且還有著場面宏大、結構縝密、氣勢雄渾、人物形象鮮明的藝術特色,因此幾百年來久演不衰。另外像《游西湖》《側國舅》《淮河營》《二進宮》等戲,都是表現忠臣翦除奸佞,正義戰勝邪惡的主題,代表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政治愿望;《賣油郎》《一枝梅》《雙蝴蝶》《天仙配》等戲,則又表現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俗,追求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
秦腔《游西湖》劇照
再從表演形式上看,既有以唱為主的唱工戲,又有以戰斗題材為主的武打戲,同時還有生、旦、凈、丑行當齊全,唱、念、做、打綜合表演的正劇、悲劇和喜劇、鬧劇等。這些劇目,雖然大多出于無名氏之手,但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逐漸得以豐富和完善的,所以,不僅受到眾多西北秦腔觀眾的喜愛,而且還被包括京劇在內的許多地方劇種移植演出,從而為繁榮我國的戲曲舞臺發揮了重要作用。清初以來,又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劇作家,如清初的李灌,中葉的李芳桂、王筠(女)、周元鼎、崔問余,晚清的張梓、張炯若等。
秦腔劇目中的武打片段
其中以李芳桂創作的“八本二折”最享盛名。八本為《春秋配》《白玉鈿》《香蓮驟》《紫霞宮、《如意警》《玉燕釵》《萬福蓮》《火焰狗》,二折為《四岔捎書》和《玄玄鋤谷》。關中民間并將其慣稱為“李十三十大本”。辛亥革命后,又有孫仁玉、李桐軒、范紫東、高培支、李約社、封至模、薛壽山、呂南仲等人,他們創作出諸如《一字獄》《孤兒記》《三回頭》《柜中緣》《將相和》《三滴血》《軟玉屏》《庚娘傳》《山河破碎》《冰玉緣》《雙錦衣》等具有較高藝術感染力和愛國思想的優秀劇作。
秦腔《將相和》劇照
抗日戰爭爆發后,陜甘寧邊區又培養和鍛煉出了諸如馬健翎、黃俊耀、趙伯平、張劍穎、田益榮等一大批新型的革命秦腔劇作家,他們用秦腔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創作出數以百計的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人民革命斗爭的新秦腔劇目。尤期是馬健翎的《血淚仇》《窮人恨》,不僅對邊區軍民的革命斗志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而且也使秦腔古調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開了先河。
秦腔《血淚仇》劇照
當然,秦腔的傳統劇目,大都經歷了封建文人的篆編、民間藝人的增補,它既押擊了封建官吏的豪權要勢,謳歌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不少消極思想和封建意識,甚而還宣揚了封建節烈和低級趣味。盡管如此,只要我們能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它的全部劇目中淘沙揀金、去蕪薦菁,依然可以淺到不少具有人民性和歷史價值的作品,并給人們以一定的思想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