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儺儀”是我國古代社會就起源存在的“祭祀”活動,最早可追溯至奴隸制時代的商代和周代。“儺”(nuo),在古代被定義為“瘟疫”和“災鬼”,因此“儺儀”文化,是我國古代先民在對于世界未知的恐懼時,所做出的“儀式化”應對,本質是古代先民以獨特的方式在對未來生活寄予新的希望和祝福。儺儀的一系列“驅儺”方式有:“儺唱”“儺舞”“跳儺”等,而這些表現活動開以統稱為“驅儺儀式”。在唐代,社會多元化發展引起人們思想的大變革,而“儺儀活動”也同樣受著大程度的影響,唐代“驅儺”文化,少了許多嚴肅的色彩,伴以唐代商品經濟發展出新的“娛樂”色彩,儺儀中也充滿了新的“娛樂”色彩,讓這種自古傳承的“祭祀”活動,有了更多人性的活躍在其中。
一、唐代及以前“儺儀”的特點和發展
1、周代:儺儀從貴族階級普及到民間
早在商代,儺的概念便已經具體存在,生產力低下的奴隸制社會,掌握有文化和祭祀資格的商代貴族階級開始以“一些”儀式去驅除他們想象中的“邪惡”。而到了周代,《周禮》中有詳盡的關于“儺儀”的描述,儺儀具備規模和舉行規律,有著嚴謹的流程,而且還有著一定的“階級專屬性”。
夏官方相氏是“儺儀”的主要神靈:“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疫”。周代的儺儀中,“方相氏”身著華麗炫目的服裝,帶著霸氣的面具,以展示神靈之威,而后還率領了一支百人的祭祀隊伍,由“侲僮”組成,名為“百隸”,這里也反映了彼時儺儀活動的氣勢和規模。 但在周代早期,儺儀也只僅限于貴族階級的群體中,主要場所是在皇宮中,帝王的出殯也往往配上驅儺儀式。但后來隨著周代中央皇權的逐漸被削弱,社會變得格局紛亂,禮制的崩壞,最后讓儺儀也擴散到了民間,孔子當年都曾在山東家鄉參與民間的“驅儺”儀式:“鄉人儺,朝服立于阼階”。
而孔子一生都在強調“禮制”的階級限制,可對于儺儀的平民化,孔子并沒有反對和抨擊,這意味著“儺儀”在古代社會從來都不是嚴格的“階級專屬”,周代“儺儀”的全民化,也代表著祭祀文化在古代民間的擴散和發展。
2、漢代:儺儀從單調走向多樣,緩解嚴肅性
漢代是尊儒的時代,因為農耕社會在這一時期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儺儀的進行只有增不減,而且在漢代時,大型的“儺儀”已經成長為了百姓們的“活動”,雖是祭祀,但在這個時期,祭祀活動中的嚴肅性減少了許多,有著更加具備人性化和娛樂化的“祭祀流程”。
在漢代的儺儀中,主要領隊的“神祇”依舊是方相氏,但是率領的“儺儀”隊伍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桃弧、荊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無谷撒播之”。可以說在祭祀團隊的“配備”上,有了很多特色進步,其中“鼓”的加入就意味著“儺儀”中的“音律”部分開始出現。
方相氏領著儺儀隊伍在人群中央緩緩走過,在一路行進的過程中,儺儀隊伍以“矢”和“鼓”等多種方式表演“驅儺”的節目,這個時期的儺儀,有了很多生活化的特色表演摻雜在內,除此之外,在漢代儺儀的隊伍中,還多出了“十二神獸”的驅儺陣容,方相氏領著十二神獸:“持炬火,送疫出端門”,所以漢代新加入的十二神獸形象,也成為了人們“生活和勞作”的精神守護神,也增添了漢代的“神話色彩”,對此般祭祀活動,漢代城池往往是萬人空巷。
3、唐代:儺儀正式成為“官方”節目,官民互動性強
唐代是一個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時代,古代儺儀的誕生本質是生產力低下而形成的“祭祀文化”,但唐代社會的生產方式開始有了“商品經濟”的色彩,因此,儺儀的“鬼神特性”逐漸被淡化,反而在城市繁華的唐代,成為了一種大眾休閑性的“官方”活動,其中的祭祀意義與“娛樂”意義是并重的。唐代的儺儀活動中,僅僅是“方相氏”就增加到了四人,祭祀的“侲僮”也達到了五百人之數,相比漢代,唐代的儺儀的時間更長,流程更復雜,但復雜化后的活動目的又反而是為了增加“樂趣性”。
在長安城,儺儀活動還多了一項十分有特色的先行流程,那就是“彩排”。
所謂彩排,其實就是在公開正式“儺儀”的十日前,儺儀隊伍在“太常寺”預演一遍:“太常寺并諸官于本寺先閱儺,并遍閱諸樂”,而之所以要先預演給百官看,這就體現了唐代“儺儀”已經成為了唐朝官辦活動取悅百姓的“官辦節目”了,在經過百官的閱覽后,儺舞隊伍在十日后正式演出:“其日,大宴三五署官,其朝寮家皆上棚觀之,百姓亦入看,頗謂壯觀也”。所以,唐代儺儀,是朝廷的“宴席日”,更是官民互動的一個好節目場所。
二、唐代為增加儺儀“娛樂性”的官方行為
1、讓全部“音樂部門”參與儺儀
在唐代儺儀活動中,“音樂”是極為重要和具備特色的一個部分,隨著唐代蕃漢文化的交融,音樂也更加地多彩多樣。唐朝廷的“音樂部門”多種多樣,因為應對場景不同,不同的音樂部門的音樂特色也不一。但在唐代“儺儀“的活動上,唐政府卻是進行了一次“部門”大匯演,以“娛樂總監”太常寺帶領“太樂、太卜、鼓吹、太祝、祝史”等一系列“音樂部門”進行參與其中,而唐代儺儀,也因此展現了一番“音樂大會”的場景,直接挑動唐代百姓的“歡樂神經”。
唐朝廷為了協調各個音樂部門之間的音律融合,在此前也需要嚴格的“編曲”還有樂器的配合,可以說唐代對比漢代、魏晉時代以來最大的改變,那就是音樂部分豐富化,而這也是增強儺儀娛樂色彩,淡化嚴肅性的一個好方式。
2、允許百姓互動,增添節目氛圍
儺儀的本質是嚴肅的,但隨著唐政府的開明化,還有唐代百姓對新“儀式”的追求,在一場儺儀活動中,有著許許多多的青年人參與其中,與現代的“舞獅”互動頗為相似,而且唐朝廷官方對此并不阻止,有意推動儺儀在民間產生高度的娛樂性。長安城中常有:“衣冠子弟多覓侲子之衣著而竊看宮中”。除此之外,儺儀隊伍的活動進行時,百姓也會跟著大唱或者跳起舞來,這個時候,宮廷的部分位置是開放的,長安城男女老少都能進入觀禮:“執?牛尾拂子,鞠躬宛轉,隨隊唱夜好千匝語廣庭之中”。
所以說,在正式的儺儀活動舉行的這一天,唐朝政府當給予百姓高度的自由,還有不局限百姓的觀禮位置,他們能和士大夫一般在廣庭之中觀看,除此之外,百姓被允許互動,提升了整體的娛樂性,這樣也是將儺儀活動的歡樂回饋給長安市民們。
三、唐代“儺儀”人性化發展的根源和意義
1、商品經濟發展打破的“農耕思想”
唐代是商業快速發展的時代,隨著商品經濟的大量繁殖,相關的產業鏈也大量生長,。而相關的手工業、服務業大量出現,這就形成了“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情況,這一部分參與“商品經濟”生產的唐朝百姓,就是一些思想較為開放的“新市民”群體。他們對于“儺儀”背后的祈禱思維有著一定的“摒棄”,因為他們不靠農業生產,自然的束縛力減小了。所以為了迎合新的思想的發生,相應的儺戲也在發展。
除了唐政府以外,唐朝民間也有著儺儀,民間的儺儀與唐朝廷官方的儺儀娛樂性是一致的,雖然沒有長安城的儺儀規模龐大,但地區的儺儀也有著其對應的娛樂特征,當地百姓參與其中更是樂趣無窮,這種新的儺儀,不論是對農民還是新生產者,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2、科技力的提高,唐朝人民開始相信人類的力量
在唐朝三百余年的時光中,科技也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國力”指標,唐朝科技全面開花,在農業方面,有曲轅犁和水車的出現,在面對洪災的情況下,唐朝在維護和完善京杭大運河時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因此,唐朝科技力對農業的保障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時的唐朝廷和農民百姓再不像一般極度依賴“虛無縹緲”的鬼神祝福,他們開始相信智慧的力量。
因此,儺儀的娛樂化,其實也是唐朝人民在社會和生產進步后,以一種新的“寬松”心態去對待以往無數先輩都懼怕的“鬼神問題”,雖然唐代百姓并沒有完全從封建迷信中徹底走出來,但是國力的提升,民族智慧的進步,儺儀的“嚴肅”不再顯得重要。
3、“娛樂化”直接推動后期的“儺戲”的形成
到了元明時代,儺儀已經成長為了“儺戲”,所謂儺戲,便意味著這一項自周代時就是人民精神“寄托”的祭祀活動,在經歷了兩千多年后,變成了一種“節目”和開放式的文化。儺戲的出現,雛形就與唐代的“百姓參與”“娛樂色彩”這些特征有著緊密的聯系,唐代儺儀的發展,經過宋代的再度進步,元明時期便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戲目”,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不朽的文化瑰寶。
結語:
儺儀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朽的文化載體,它蘊含著古代百姓從迷茫到掌握,再到人定勝天的一系列過程變遷。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懼怕自然,再到利用自然至今了解并且平視自然,因此儺儀文化也從嚴肅的“祭祀”變成了一種“娛樂”性的文化活動。它印證了中華民族思想精髓的發展進步,也呈現了古代先民們的智慧的成長、思想的開放。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漢書》《唐代宮廷儺儀考述》《東方儺文化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