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胸鼓又叫花鼓,據宜川縣志記載,胸鼓從宋代就已經在黃河沿岸地區流行了。在陜北與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齊名,被人們并稱為“陜北三鼓”。
宜川胸鼓爽朗清脆,明快瀟灑,氣氛熱烈,動律花哨,表現了宜川勞動人民忠厚開朗性格。它既能登臺表演,又適宜于廣場及街頭演出,近年來,多次參加了國家和各省市重大活動演出。
胸鼓的表演極富觀賞性,且沒有人數的界定,表演隊里的青年男女,頭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纓,優美的舞姿,嫻熟的擊鼓,加上頭部擺動,目光傳神,動作瀟灑,使得表演場面活潑歡快,爽朗清新。胸鼓的擊鼓動作別具特色,鼓手左手握硬木小槌,右手持牛皮軟槌,使節奏的強弱對比明顯,鼓點花而不亂,彩帶上下飛揚。鼓手的對打也別具一格,表演者通過擊鼓來傳情表意,使宜川胸鼓的表演更具感染力。表演到高潮時,一人身振數鼓,在扁擔上,或在凳子疊起的造型上,以驚人的技藝,上下翻滾,擊鼓作舞,既有舞蹈者的優美,又有武術雜技的剛健,使形體的韻律和奔放的熱情融匯于擊鼓的節奏中。
胸鼓的鼓點清脆,演奏輕快,節奏活潑,表演變化多樣,時而像滔滔的黃河擊浪慷慨激昂,時而清脆悅耳似竊竊私語,獨到的風格突出了黃河文化樂觀、歡快、質樸的特點。歷經了千年的滄桑,今天的宜川胸鼓無論是表演技巧還是服裝佩飾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舞蹈中體現出的歡快跳躍和精心刻畫的形體神韻,尤其是女子舞蹈動作中特有的嬌柔細膩,展現了宜川人民樂觀、溫厚、俊美的風情,使胸鼓這一表演形勢得以流傳至今,為人民所喜愛。